《枸杞軼事》
史書外傳,戰(zhàn)國時,于秦國境內(nèi)黃河南岸,香山北麓(今衛(wèi)寧平原),有一弱冠農(nóng)夫,乳名狗子,以耕為業(yè),娶妻杞氏,杞氏勤勞賢惠。
夫妻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奉養(yǎng)老母,倒也勉強(qiáng)度日。
時秦吞并六國,傾國之男丁,拓疆征戰(zhàn),狗子被召戍邊。
將軍百戰(zhàn)死,壯士十年歸,狗子戍邊歸來,已是滿臉須發(fā)。路見家鄉(xiāng)正鬧饑荒,田園荒蕪,路人討吃,餓殍遍地,眾鄉(xiāng)鄰面帶菜色,孩子嗷嗷待哺,狗子甚為惶恐,不知老母與妻子現(xiàn)狀如何。
到家,見老母發(fā)絲如銀,神采奕奕,妻子面色紅潤,不像路人饑餓之狀,甚為驚訝。謂妻曰:“路見鄉(xiāng)鄰皆饑,唯母與爾飽滿,何也?”妻對曰:“爾從軍后,吾終日勞作,勉為生計,去今之年,蝗災(zāi)澇害,顆粒無收,吾采山間紅果與母充饑,方免其餓?!?/span>
其母曰:“吾若非爾媳采紅果食之,命已殞矣!”狗子喜泣,對妻甚敬。鄰者聞,皆采食,謂之“狗杞氏”。后人發(fā)覺狗妻杞氏所采山間紅果有滋陰、補血、養(yǎng)肝、健胃之功效,民間醫(yī)生采之入藥,改其名為枸杞子。
《枸杞養(yǎng)生坊的傳說》
相傳西夏,有一男童,名曰杞子,父母因戰(zhàn)亂而逝,體弱多病,鄰人無不為之擔(dān)憂。
一日,偶翻父之遺書,名曰《枸杞祖?zhèn)髅胤健?,杞子生性好奇,按其述服之,?shù)月后,面色紅潤,體魄有力,鄰人無不為之驚訝。至此,鄰里生病,皆找杞子,配以秘方,皆好……為謝杞子,眾人紛紛捐銀,于鄰街開一杞子養(yǎng)生坊。
因其配方獨特,來人絡(luò)繹不絕?;实勐勚?,派人探訪,杞子配以秘方,服之,神采奕奕,精神煥發(fā)。至此,枸杞坊聲名遠(yuǎn)揚。
《枸杞長壽說》
晉代葛洪在《抱樸子?內(nèi)篇》稱枸杞為西王母杖、仙人杖。究其此說的來歷,在近代人周瘦鵑的《拈花集》中找到了答案。
周曰:傳說西王母是神仙中的天上仙人,那西王母杖一定是她老人家使用的一根仙人杖。誰知仙人杖卻是山野中一種植物--枸杞莖。其花、葉、根、實都可作藥,有益精補氣、壯筋骨、輕身不老之功;其形因莖堅硬可作拄杖,又因其功效之多,所以雅號仙人杖。
他在《樸子?內(nèi)篇(卷十一)?仙藥》內(nèi)云:“上藥令人身安命延,升為天神,遨游上下,使役萬靈,體生羽毛,行廚立至……”,把枸杞列為仙藥,久服輕身不老,成仙升天。
《超百歲奇人李青云》
近代也有關(guān)于食枸杞長壽的記載?!吨型怆s志》在民國五十幾年時曾報導(dǎo)四川省二百五十歲老人李青云(民國十九年逝世)的事跡。
其中李青云有一段自述:我一百三十九歲那年,還沒有遇到我的老師之前,我也能輕身、健步、看來有點功夫,于是便有人懷疑我是神仙、劍客。當(dāng)時我只覺得好笑,我活了一百三十九歲而能健康如恒,那是因為我四十歲以后便能做到“不動心”,因而心常泰然,心泰而神寧,神寧而遠(yuǎn)一切疾病,所以我既健康而又快樂。
五十歲那年我入山采藥,遇見一位老者,彷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。他在深山大巖之中健步如飛;我拔足飛奔卻也追不上他,過了一段時間又遇見他,于是我跪地向他求教,那位老者拿出一些野果給我,說是:我不過常吃這個東西而已。
接來一看,原來是枸杞子。從此我一天吃三錢,久而身輕履健,走幾十里路也不疲倦,而且氣力腳力都勝于常人。
《書生與枸杞》
民間傳說有一個體弱多病得書生,到賀蘭山尋仙求道,在山中轉(zhuǎn)了數(shù)日未果。
正在煩惱時,忽然見到一位年輕的女子正在痛罵責(zé)打一位年邁的婦人,便趕忙上前勸阻,并指責(zé)那年輕女子大逆不道行為。
那女子聽了,笑道:“你當(dāng)她是我什么人?她是我的兒媳婦。”書生不信,轉(zhuǎn)問那老婦,老婦答道:“千真萬確,她是我的婆婆,今年92歲了,我是她第七個兒子的媳婦,今年快五十了?!睍磥砜慈?,怎么也不像,隨后便追問緣由。那婆婆說:“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為生,春吃苗、夏吃花、秋吃果、冬吃根,越活越健旺,頭發(fā)也黑了,臉也光潤了,看上去如三四十歲。
我那幾個兒媳婦照我說的常常吃枸杞,也都祛病延年。只有這個小兒媳婦好吃懶做,不光不吃枸杞,連素菜也不大吃,成天雞鴨魚肉,吃出這一身毛病?!睍犃诉@番言語,回到家里,多買枸杞服食,天長日久,百病消除,活到八十多歲。
在古代,醫(yī)療、膳食營養(yǎng)都匱乏,能高壽80歲,真叫稀罕!即便是如今的社會,那么多的污染源、加之事業(yè)勞煩等,能順順利利高壽80多也不容易,好枸杞養(yǎng)生正是當(dāng)務(wù)之急!
《“紅寶”枸杞的由來》
枸杞子可補腎益精,養(yǎng)肝明目,潤肺滋陰,是人間的福壽果。說起枸杞子,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。
話說王母娘娘得道成仙前,曾在昆侖山烏龍溝一帶以挖藥材為生。因他不圖錢財,把采來的草藥送給有病的窮人,而被仙人點化成仙,封為玉皇大帝的皇后,也就是王母娘娘。在天庭,王母娘娘不忘凡間的窮人,想到凡間點化一個傳藥治病的人代替自己,造福人間百姓。
有一天,王母娘娘扮成一個老太婆討飯到一個村落,他想圍觀的眾人說,誰要認(rèn)她為娘,她可傳授識要采藥的本事。一時間,討飯老太婆能識百藥的消息便傳開了。不久,有一個商人找到討飯老太婆。這商人有自己的小算盤,他想學(xué)會了認(rèn)藥,可以采藥治病,賣藥材,賺大錢。于是,他把老太婆接到了自己的家里,錦衣玉食伺候著。
但過了些日子,老太婆卻一直不提傳藥治病之事。一天,商人假惺惺地叫了一聲娘,問起傳藥之事,老太婆答道,我年老體衰,上不了山,需你背我上山。這商人心里盤算,上昆侖山要幾十里路,我哪背得動。于是他找了幾個農(nóng)夫用轎子抬老太婆上山,可老太婆說,必須你親自背我,這樣我才傳本領(lǐng)給你。這商人那能吃得了這苦,心想這不是在整我嗎!商人大怒:“我白養(yǎng)活了你這么多日子,你想騙吃騙喝呀,滾你的吧!”老人也不發(fā)怒,冷笑一聲,換上自己的破衣裳,離開了商人的家,又開始沿街討飯。
沒多久,又有財主找到了她,愿認(rèn)她當(dāng)娘。這財主心里盤算的是,若能讓老太婆傳授采藥的本事,采到名貴的人參和靈芝,把它們獻(xiàn)給權(quán)貴,弄個官當(dāng)當(dāng)豈不是件美事!于是,他把老太婆接到家,先是好吃好喝招待,可過了一個多月,仍不見老人傳藥,財主心里忍不住了,便又像商人一樣,把老人趕出了家門。
這樣,王母娘娘仍扮作要飯的,每走到一個地方,就會說出自己的心事,但是很多人把老人當(dāng)做瘋子、騙子,誰也不愿認(rèn)她為娘。最后,王母娘娘駕祥云來到寧夏地界。按下云頭,王母娘娘看到山河發(fā)洪水,一樵夫背著一老人過洪水漫過的石橋。王母娘娘一看,心想這不正是我要找的傳藥之人嗎!看見樵夫把老人背過橋后,王母娘娘又扮作討飯老太婆喊樵夫,請他也背自己過河。樵夫聽到喊話后,立即過河,把討飯老人也背過河。王母娘娘一看這樵夫如此善良,想把認(rèn)藥本事傳授給他,于是考驗樵夫,就說自己幾天沒吃飯了。
樵夫又把老人攙扶到不遠(yuǎn)的家里,噓寒問暖后,讓妻子端上飯菜。討飯老太婆吃了飯要走,兩口子挽留曰:“這大熱天的,您上哪去?。俊碑?dāng)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,良善夫婦甚為同情,勸曰:“您已高齡,乞討非易乎!若非嫌吾貧,暫且住下,與吾盲母為伴乎?”討飯老太婆遲疑了一下,隨點頭應(yīng)允。
日子過得很快,轉(zhuǎn)臉過了半年。一天,討飯老太婆試探說:“老這樣住您家心里過意不去,還是讓我走吧?”樵夫急了:“您沒兒沒女,我把您認(rèn)做干娘,這不挺好嗎?將來為您養(yǎng)老送終。”王母娘娘心想這才是我要找的善良之人,將來定能把造福人間的圣果傳授下去。
又過了些日子,討飯老太婆突然對樵夫說:“孩子,你背我到龍泉山看看吧!”樵夫不明老人的心思,但還是愉快地答應(yīng)了老人。他背著老人爬坡下溝,跑東串西,累的汗流如雨,還不時和老人逗趣,老人自始至終很開心。于是,老人開始給樵夫傳授認(rèn)藥采藥治病救人的本事。天天如此,樵夫識得了很多草藥,并記住了治病的方法。
一天王母娘娘仍讓樵夫背著早早上了山,一輪紅日冉冉升起,王母娘娘對樵夫說:“我的使命已經(jīng)完成,今天就要離開你,我該上天庭了?!闭f著摘下自己的耳墜,連同自己平時拄的拐杖都給了樵夫,囑咐樵夫,回家后把拐杖插在你家的院子里,耳墜掛在拐杖上,就可以結(jié)出滿樹的紅果子,可治好你娘的眼睛。你要造福百姓,切不可拿紅果子發(fā)財,去坑害百姓。說罷,化作一縷清風(fēng),上了天庭。
樵夫遵照老人之說,回到家后,把拐杖插在院子里,耳墜掛在拐杖上,就可結(jié)出滿樹的紅果子,后來樵夫改行行醫(yī)采藥,并把紅果子送給鄉(xiāng)親們。他一直牢記王母娘娘的話,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。這就是枸杞的由來,所以枸杞又有“仙人杖”、“西王母杖”、“紅耳墜”之稱。